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出汗异常

出汗异常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汗腺分泌液的活动称为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它可以调节体温、滋润皮肤。体温升高或运动时,可以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降低体温至正常水平。但应区别生理出汗和病理出汗。病理出汗即汗出异常究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反应异常,便称之为出汗异常。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全身性无汗症、局限性无汗症、多汗症、盗汗等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性激素六项检查等
    主要病因
  • 定义

    汗腺分泌液的活动称为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它可以调节体温、滋润皮肤。体温升高或运动时,可以通过汗液蒸发的方式降低体温至正常水平。但应区别生理出汗和病理出汗。病理出汗即汗出异常究其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反应异常,便称之为出汗异常。

  • 发生机制

      出汗异常最基本的病理生理现象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反应异常。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增加或减少皮肤的散热量,达到增加出汗、改变皮肤血流量,从而有效调节体温。


      1.出汗增加 是机体反射性活动,它由温热刺激增加所引起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中,下至脊髓,上至大脑皮层,都存在出汗中枢,但其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很可能位于体温调节中枢之中或其近旁,出现的调节失衡,导致出汗异常。


      2.皮肤血流量改变 是机体有效散热调节反应。当由于某些原因使皮肤血流量增加时,体表温度升高,有利于辐射、传导散热;汗腺血供增多,导致出汗增加,便有利于蒸发散热。


  • 常见临床类型

      1.全身性无汗症


      (1)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除了汗管发育不良之外、一般都合并皮脂腺、毛发、指甲等发育的不全或缺损。


      (2)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常见的有干燥综合征、尿崩症、慢性肾炎、黏液性水肿、糖尿病等。


    2.局限性无汗症


      (1)皮肤科疾病∶常由鱼鳞病、硬皮病、麻风、放射性皮炎、维生素K缺乏症等造成。


    (2)神经系统性疾病∶一般是由横贯性脊髓炎、小儿麻痹症、脊髓空洞症引发。


    3.多汗症


      (1)精神性及神经性多汗症∶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恐怖、神经损伤的因素,可使乙酰胆碱反射分泌增多,而产生多汗。


      (2)物理性多汗症∶是由于剧烈的运动,高温作业的工人、炼钢、炼铁、焦炉工作者,因温度过高,便引起多汗的发生,但不属于病态。


      (3)Riley-Day综合征(失水性干燥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考虑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症状于出生后即发生,情绪激动后全身出现红斑。遇冷肢端发紫、麻木、多汗、阵发性高血压,预后不良。


      (4)Spanlang-Tappeiner综合征(脱发-多汗-舌形角膜浑浊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伴有外胚叶发育异常,一般在5~20岁时发病。手掌足部角化,甲发育不良、秃发伴多汗症。


      (5)先天性角化不良白内障综合征∶为先天性疾病。皮肤常表现有散在毛囊角化、手足角化、假性斑秃头,小头侏儒,多汗症。


      4.盗汗 多在夜间睡眠时出现冷汗。常见于严重的肺结核中毒症状,也见于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5.臭汗 汗腺分泌液常发出特殊臭味。


      (1)腋臭一般多见于腋部,由细菌及大汗腺分泌物所含有机物质起作用,而产生不饱和脂肪酸所致。由于大汗腺在青春期后受内分泌影响才启动,故腋臭多发生于青春期。


      (2)足部臭汗症常由细菌分解小汗腺分泌汗液中尿酸产生氨,浸软表皮造成臭味发生。


      6.色汗 多发生在腋部大汗腺分泌的汗液,常由细菌分解产生色素,或服用药物引起。如注射亚甲蓝汗液呈青色服用碘化物汗液呈淡红色服用氯苯吩嗪可使汗液呈红色。色汗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可间断也可持续。


      7.血汗 一般见于血友病、鼠疫、月经异常或严重神经性等疾病。


      8.尿汗症 尿汗症是尿素等物质通过汗液排泄至皮肤表面,呈一层白色的小结晶。多见于尿毒症、糖尿病和痛风者。


      9.汗疱即汗疱疹多 发生于夏季,常分布掌跖及指侧,表现为多发散在小米粒大皮下水疱。一般有微痒,干燥后脱屑便可自愈。应与手癣、癣菌疹鉴别,手癣多为单侧呈逐渐扩展,不治疗不会自愈,查真菌为阳性。癣菌疹多在手足癣急性发作时诱发,皮损常对称分布躯干及指侧,为丘疹或水疱。也可见结节性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局部查不到真菌。

  • 诊断

      1.确认是否是出汗异常


      我们一旦遇到出汗的患者,首先要判定是不是出汗异常。简单病史与扼要体检,具有重要的临床判定价值。


      (1)应详细询问发生出汗异常前的原因∶如是否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是否有神经外伤、服药史及患病情况。如患血友病可引起血汗症,服氯苯吩嗪可致汗液发红。应询问家中有否同样患者,以排除遗传因素。


      (2)体格检查重点应放在是否有诱发出汗异常的皮肤体征∶如发现患者有鱼鳞病,则为局部无汗症的原因。结核型麻风的斑状损害、除有局部感觉异常外,常有局部无汗。慢性放射性皮炎损害,除有皮肤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外,常有局部无汗。因此详细的体格检查,可找出发汗异常的原因,以明确诊断。


      (3)一般出汗异常有特定的诱因∶多发生于情绪紧张、周围温湿度升高、进食热辣食物等诱因使病情加重,同时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有关。此外,还有全身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失调及传染病亦可出现多汗。某些遗传病也可出现多汗症。因汗腺分布全身且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故任何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的疾病均可引起多汗症。无汗症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异常所致。


      2.判定是否为多汗症或无汗症


      多汗常伴有怕热、食量增加、心跳加快、肢体颤抖等症状者,可能患上了甲亢。出冷汗,且有面色苍白、晕厥者,可能是低血糖症。多汗呈阵发性,同时有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可能是嗜铬细胞瘤在作祟。无汗就是说在正常机体受到刺激时,本应导致出汗却无汗可出。如横贯性脊髓炎、截瘫或脑部神经损伤所致的神经性无汗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硬皮病、麻风病、皮肤萎缩或尿崩症、慢性肾炎等,内脏疾患或皮肤病等导致后天性无汗症服用巴比妥盐、阿托品、安定等,某些药物也可以导致无汗症先天性汗腺发育不全或汗腺缺乏新生儿或早产儿神经发育不完善或某些遗传病等,所致的特发性无汗症辐射热等也可以引起无汗症。


      3.推测引发出汗异常的原因与诱因是什么


      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的是∶某种疾病导致出汗异常,常见类型为低血糖症、肺结核夜间盗汗、干燥综合征、先天性鱼鳞病、系统性硬皮病、麻风病、慢性放射性皮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空洞症、血友病及鼠疫等;精神及神经损伤因素,常见的类型为多汗症、汗疱疹等。这些类型的出汗异常后果较好,一般将原发病治疗治愈后,出汗异常也随之痊愈。另外,还有一些导致出汗异常比较特殊的疾病,先天性遗传性、药物引起的色汗症、由细菌与汗液中有机物质混合作用等。

  • 治疗原则

      (1)严格卧床休息。


      (2)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低血糖症、甲亢危象、休克等。


      (3)补液。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