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痛经
痛经是指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者,是妇科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以月经第1日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常呈痉挛性,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内前侧。有些患者伴有胃肠道及心血管及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头痛及疲乏感,偶有晕厥及虚脱等症状。
1.原发性痛经的病因
其发生主要与子宫内膜分泌的前列腺素(PG)异常增多有关,PG虽然能促使子宫的肌肉和血管收缩,帮助经血排出,但若某些因素,如子宫颈口狭窄,子宫过度屈曲及子宫内膜大片脱落,则导致PG分泌量过多,使子宫肌纤维发生强烈的痉挛性收缩,导致厌氧代谢产物积贮,刺激痛觉神经元,从而引起疼痛。增多的PG进入血液循环,则可引起心血管、神经及消化道系统等症状。子宫发育不良常伴有子宫血供异常,因子宫缺血缺氧,局部代谢产物增多,引起痛经。孕激素可刺激PG的合成,故无排卵的月经一般不发生痛经。另外,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还与个体的精神因素及疼痛阈值有关。不良的精神因素通过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而引起痛经。
2.继发性痛经的病因
多数是疾病造成的,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黏膜下肌瘤、盆腔炎、子宫畸形、子宫颈或宫腔粘连和放置宫内节育器等。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者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他部位,这些部位同样有周期性改变及出血,积血刺激周围组织的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并因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粘连,而使痛经逐渐加重。有学者认为腺肌病病灶局部PG合成异常增多也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之一。
黏膜下肌瘤在月经期可刺激子宫收缩而发生痉挛性疼痛。
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或因月经诱发炎症急性发作,可引起腹痛加剧,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由于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盆腔不畅、盆腔静脉充盈、淤血而引起痛经。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形成发育较好的单角子宫,而另一侧副中肾管发育不全形成残角子宫,若残角子宫内膜无功能,一般无症状,若内膜有功能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时,则因宫腔积血而引起痛经。患者多为少女。处女膜闭锁、完全性阴道横膈及双子宫伴一侧宫口闭锁者,因宫腔积血而出现逐渐加重的周期性下腹痛。
子宫颈或宫腔粘连,也是引起经血流通不畅而诱发痛经的常见病因。多见于反复人流、子宫内膜结核等患者,若此期间子宫颈、子宫内膜及肌层遭受创伤,可造成子宫壁之间发生粘连,经血流通不畅而引起痛经。
痛经亦可见于放置宫内节育器的妇女,此类痛经可能是由于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产生的PG增加而引起,也可能是节育器刺激子宫肌肉的排异性收缩,导致下腹部痉挛性疼痛。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痛经 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见于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子宫发育不全、子宫过度屈曲、颈管狭窄等。
2.继发性痛经 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子宫畸形、宫颈粘连和子官黏膜下肌瘤等。
1.确定是否为痛经 首先排除月经期内胃肠道、泌尿系统疾病及妇科其他疾病引起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如果每次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的临床症状,即可诊断。
2.明确痛经病因,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
(1)原发性痛经
①发病年龄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多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大多到育龄、生育期后会缓解,甚至症状消失。
②盆腔检查原发性痛经盆腔检查无异常发现。
(2)继发性痛经
①发病年龄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在行经数年或十几年后才出现。
②盆腔检查继发性痛经盆腔检查有异常发现。
3.根据痛经发生的原因,实施必要的治疗
1.月经期内发生的以下疾病可引起腹痛,需加以鉴别。
(1)卵巢肿瘤蒂扭转可查到大小不同的肿物,症状多局限于病侧。
(2)卵巢黄体破裂腹痛常伴有恶心及便意,症状偏于一侧,盆腔内有积血。
(3)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右侧体征较重,血白细胞数增高。
(4)肠炎患者多伴有腹泻、腹痛多在脐周围,呈痉挛性疼痛。
(5)泌尿系统结石疼痛多为绞痛,腹部超声科发现结石或扩张的输尿管。
2.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的鉴别
(1)原发性痛经常见于青春期少女,多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发病。大多到育龄、生育期后会缓解,甚至症状消失。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2)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在行经数年或十几年后才出现。妇科检查常发现异常。
1.一般治疗消除患者恐惧、焦虑及精神负担,注意保暖防寒。
2.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该类药物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子宫张力和收缩性下降,从而减轻或消除痛经。
3.中医中药中药、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也有一定的疗效。
4.病因治疗对于黏膜下肌瘤、盆腔炎、残角子宫、处女膜闭锁和放置宫内节育器引起的痛经,去除病因,痛经多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