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为一种妇科常见而又十分痛苦的症状。痛痒可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时轻时重,夜间为重,瘙痒剧烈的可以难以忍受,使患者坐卧不安。瘙痒严重可影响睡眠,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生活,以至患者出现头晕、精神忧郁、食欲不振、性情急躁等神经症状。局部因不断搔抓而形成抓痕、丘疹、湿疹样变、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甚至感染。但是不同原因引起的外阴瘙痒往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外阴性传播疾病
1.外阴尖锐湿疣(CA) 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生殖器、肛门部位的表皮瘤样增生性疾病。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少数可通过污染的衣裤、毛巾等传染。潜伏期约为3个月或更长。HPV通过性接触微小糜烂面进入分化上皮的基底组织并在表皮细胞层复制,主要集中在颗粒层中的细胞核内引起细胞迅速分裂,同时随病毒颗粒繁殖与播散,形成特征性的乳头状瘤。
2.外阴生殖器疱疹(GH) 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生殖器感染。GH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HSV经皮肤黏膜或破损处进入体内,在表皮或真皮细胞内复制,并播散到周围的细胞,使感染的表皮细胞遭受破坏。病毒在细胞内充分复制并感染感觉或自主神经末梢,,原发感染潜伏期为2~7天。
3.阴虱病 由寄生于生殖道或偶尔在其他毛发部位的阴虱反复叮咬吸血引起的瘙痒性皮肤病。阴虱主要寄生于较疏而粗的体毛上,以阴毛和肛周毛上最为多见,偶见于腋下、眉毛或睫毛。阴虱主要经不洁的性接触传播,虽亦可通过被褥、内衣裤、浴巾、坐厕等上脱落的阴毛因附有阴虱或虱卵而间接接触传播。
4.外阴疥疮 是由疥螨寄生于人体皮肤表层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外阴部皮肤柔嫩,是疥疮的好发部位。疥虫主要经过人的密切接触(皮肤与皮肤的接触)传染,成人疥疮可通过性接触传染。
二、外阴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刺激性皮炎(ICD)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两大类。
三、外阴营养不良疾病
1.外阴硬化性苔藓 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病,以皮肤萎缩为特征。
2.增生型营养不良 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为表皮层角化过度或伴有角化不全,棘细胞层不规则增厚,上皮脚向下延伸。真皮浅层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少数浆细胞浸润。
3.混合型营养不良 在同一患者的外阴不同部位取材,同时有上述两种类型病变存在时为混合型。有人认为,此两种类型病变不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但大多数人认为可能是不同细胞系对同一病因刺激的不同反应形式,两者是不互相转化的。
四、阴道炎
1.滴虫性阴道炎 是最常见的阴道炎之一。由阴道毛滴虫所引起。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襞中的滴虫于月经前后,常得以繁殖,引起炎症的发作。滴虫有嗜血及耐碱的特性,能消耗、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利用宿主细胞的糖原及铁进行能量代谢,吞噬乳杆菌、阻碍乳酸生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激活补体反应、刺激宿主细胞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导致局部炎症改变。
2.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别名为单纯性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单纯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炎。
正常情况下白假丝酵母菌与机体处干共生状态。不弓起疾病。当某些因素破坏这种平衡状态,白假丝酵母菌由酵母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其至全身性的假丝酵母菌病。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导致内源性感染。如创伤、抗生素应用及细胞毒药物使用致菌群失调或黏膜屏障功能改变、皮质激素应用、营养失调、免疫功能缺陷等。当存在使假丝酵母菌毒性增强的因素或局部防御机制减弱时,就会出现有症状的阴道炎。
3.细菌性阴道病(BV)为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所致的一种混合感染,是阴道内有大量的细菌、伴有阴道分泌物性质改变的一组症候群,而临床及病理特征无炎症改变。
4.老年性阴道炎 发病主要原因是因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低落或缺乏,阴道上皮细胞糖原减少,阴道内pH值增高,pH值呈碱性或接近中性,杀灭病原菌能力降低,可使阴道内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同时,由于阴道黏膜萎缩,上皮菲薄,血运不足,使阴道抵抗力降低,便于细菌侵入繁殖引起炎症病变,发生感染。另外,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营养缺乏,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可能与发病有关。
一、明确外阴瘙痒病因
1.外阴性传播疾病
(1)外阴尖锐湿疣∶潜伏期为3周~8个月,平均3个月。患者以年轻妇女居多。病变以性交时容易受损伤的部位多见,典型体征是初起为微小散在的乳头状疣,柔软,其上有细小的指样突起,或为小而尖的丘疹,质稍硬,孤立、散在或呈簇状,粉色或白色。病灶逐渐增大、增多,互相融合成鸡冠状或菜花状,顶端可有角化或感染溃烂。
(2)外阴生殖器疱疹∶潜伏期为3-7天,病损完全消退需3~6周。发病部位多在大、小阴唇、阴道黏膜及宫颈出现对称性的、大小不等的、密集的大小疱群或脓疱,疼痛异常,水疱破溃,形成表浅疼痛性溃疡,也可融合成大片损害。发病同时伴有低热、头痛,随之外阴瘙痒、灼痛、排尿困难、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盆腔痛、尿频、尿急、尿潴留等。
(3)阴虱病∶阴毛、肛周毛、腋下、眉毛或睫毛等部位可见阴虱。
(4)外阴疥疮:外阴部皮疹特点为散在针头大小的丘疹、丘疱疹、结节和隧道,可见疥螨。
2.外阴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刺激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两大类。
3.外阴营养不良疾病
(1)外阴硬化性苔藓: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病。主要症状为病损区皮肤发痒,常见病损部位位于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周,多呈对称性,早期皮肤发红肿胀,进一步发展时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干燥易皲裂,小阴唇缩小变薄,逐渐与大阴唇内侧融合以致完全消失。晚期皮肤菲薄皱缩似卷烟纸,阴道口挛缩狭窄,仅容指尖。幼女患此病者多在小便或大便后感外阴及肛周不适,检查发现在外阴与肛周区出现锁孔状珠黄色花斑样或白色病损。
(2)增生型营养不良:皮损好发于阴道黏膜、尿道口黏膜、阴蒂、小阴唇内外侧及大阴唇内侧、为单片或数片不规则形灰白色斑片,略隆起黏膜面,境界清楚,自觉瘙痒。病区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璧,或有鳞屑,湿疹样变。外阴颜色多暗红或粉红,夹杂有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
(3)混合型营养不良:表现为在菲薄的外阴发白区的邻近部位,或在其范围内伴宿局灶性皮肤增厚或隆起。
4.阴道炎
(1)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症状是稀薄的泡沫状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
(2)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增多,白带特征是白色稠厚呈凝乳块或豆渣样。
(3)细菌性阴道病(BV):临床症状轻微,白带多、稀薄、均质性,有鱼腥味。
(4)老年性阴道炎∶多见于老年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水状,阴道黏膜充血,有出血点。镜检找不到病原体。
二、实验室检查确定诊断
1.外阴瘙痒伴外阴肿物
(1)外阴尖锐湿疣:尖锐湿疣镜下呈外向性生长,增生的乳头小而密集,表层细胞有角化不全或过度角化;棘细胞层高度增生,有凹空细胞出现,为HPV感染的特征性改变;基底细胞增生,真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慢性炎细胞浸润。
(2)假性湿疣:损害为局限于小阴唇的粟粒大呈鱼卵状淡红色小丘疹或绒毛状改变,皮损表面光滑,醋酸白试验阴性,病理上无具有诊断意义的凹空细胞。
(3)外阴生殖器疱疹:实验室检查发现生殖器有单纯疱疹病毒,即可诊断本病。
(4)固定性药疹:根据起病前有用药史,好发部位和圆形、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紫红色斑,严重时其上可见有水疱及糜烂,愈后长久留有色素沉着斑,每次复发均在同一部位表现,即可考虑诊断为固定型药疹。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2.外阴瘙痒伴外阴寄生虫
(1)阴虱∶外阴部阴毛上见到阴虱可确诊。
(2)外阴疥疮∶外阴部皮肤柔嫩处检查到疥螨可确诊。
3.外阴瘙痒伴局部皮肤异常
(1)外阴硬化性苔藓
(2)增生型营养不良
(3)混合型营养不良
(4)老年生理性萎缩
(5)原发性外阴萎缩
4.外阴瘙痒伴分泌物异常
(1)滴虫性阴道炎:分泌物病原体检测到阴道毛滴虫
(2)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分泌物病原体检测到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
(3)细菌性阴道病:分泌物病原体检测到线索细胞
(4)老年性阴道炎:分泌物病原体检测未检测到病原体
(1)病因治疗是关键。
(2)检查外阴皮肤、寄生虫、赘生物及分泌物进一步明确病因。
(3)一般治疗∶保持外阴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或肥皂清洗外阴。忌穿不透气的化纤内裤,不食辛辣和过敏食物。对瘙痒症状明显以致失眠者,可加用镇静、安眠和抗过敏药物,改善一般状态。
(4)全身治疗∶对于阴道炎患者现多主张全身用药配合局部阴道用药,效果更好。
(5)局部(药物)治疗:外阴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中有赘生物者需激光治疗;有寄生虫感染者需剔除阴毛,外敷药物。接触性皮炎者需脱离过敏原,瘙痒严重者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外阴营养不良性疾病若以奇痒为主,一般主张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肯定。阴道炎患者可在全身用药的同时配合阴道用药,如滴虫性、细菌性阴道炎∶甲硝唑阴道泡腾片等;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去除诱因,阴道上药如克霍唑等;老年性阴道炎∶抑制细菌生长,增加阴道抵抗力。
(6)手术治疗较少应用,若外阴营养不良性疾病有恶性变的倾向时可局部手术治疗。
(7)对于性传播疾病、阴道炎等患者,应同时进行性伴侣的治疗并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