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下腹疼痛
下腹疼痛是妇科较常见的症状。多由妇科生殖器官疾病引起,但也可由生殖器官以外盆腔脏器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下腹疼痛的原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疼痛的程度受病变性质和刺激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受神经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按发病机制可将下腹疼痛分为三种,即内脏性疼痛、躯体性疼痛和牵涉痛。
1.内脏性疼痛 是由于腹内器官的痛觉信号通过交感神经传入脊髓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脏性疼痛的定位性差,疼痛感觉较模糊,多为接近腹中线的痉挛、钝痛、灼痛感,并且常伴恶心、呕吐、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
2.躯体性疼痛 是由于来自腹膜壁层及腹壁的痛觉信号通过体神经传至脊神经根,反映到相应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所引起。躯体性疼痛定位较准确,性质敏锐而局限,其疼痛程度剧烈而持续,可有局部腹肌强直,另外,腹痛可因咳嗽、体位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牵涉痛 是指内脏性疼痛牵涉到身体体表部位,即内脏痛觉信号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引起该节段支配的体表部位疼痛。牵涉痛定位明确,疼痛剧烈,伴有压痛、肌紧张等症状。
1.流产
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而终止者,称为流产。其中妊娠12周前终止者称为早期流产。早期流产主要临床表现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和下腹痛。由于绒毛与蜕膜组织剥离,血窦开放出血可刺激子宫收缩,表现为阵发性下腹中间部位疼痛。妇科检查宫颈口扩张,有血液流出,有时可见胚胎组织堵塞于宫颈口内。当胚胎组织完全排出后,血窦闭合,出血停止,腹痛逐渐消失。妇科检查见宫颈口闭合,子宫恢复接近正常大小。
2.输卵管妊娠
输卵管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输卵管妊娠的典型症状为停经后腹痛和阴道流血。输卵管妊娠多有停经史,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停经史。输卵管妊娠早期常表现为一侧下腹部隐痛,由于下腹痛不明显常常被忽视。当输卵管妊娠发生流产或破裂时,表现为一侧下腹部突发撕裂样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随着血液在盆腹腔内积聚,可表现为疼痛由一侧下腹部逐渐蔓延至整个下腹部,伴有肛门坠胀感。当血液继续增多流向全腹时,疼痛扩散向全腹部,可放射至肩脾部和胸部。输卵管妊娠患者常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一般不超过月经量。由于腹腔内出血及腹痛刺激,患者可出现晕厥及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体检时下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以患侧较明显,但肌紧张较轻微,出血多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行妇科双合诊检查时阴道后穹窿饱满、有触痛,宫颈有举痛及摇摆痛,子宫有漂浮感。可于子宫一侧或其后方触及肿块。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的输卵管妊娠患者临床表现并不典型,诊断较困难,需结合血β-HCG测定、超声检查、阴道后穹窿穿刺术、腹腔镜检查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等辅助检查综合判定。
3.卵巢肿瘤或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盆腔脓肿破裂
卵巢肿瘤或囊肿破裂可分为自发性破裂和外伤性破裂。自发性破裂是肿瘤生长速度快、肿瘤囊内压增大迅速、囊壁破裂,多为恶性肿瘤。外伤性破裂是肿瘤在外力作用下(如腹部外伤、性交等)引起肿瘤破裂,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有自发性破裂和自愈倾向。发病时间多为月经期,月经期时囊腔内有较多的出血,使囊内压明显增高,囊肿迅速扩大,导致囊壁薄弱处自然破裂,当囊内压减小后,破口可自然收缩,加上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可将破口自然封闭。盆腔脓肿可发生自发性破裂,是盆腔脓肿的最严重的并发症。脓液流入盆腹腔引起急性腹膜炎,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血症、败血症以致死亡。卵巢肿瘤或囊肿、盆腔脓肿破裂的临床表现为既往有卵巢肿瘤或囊肿病史,在外伤或盆腔操作后突发下腹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下腹部体检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较大的囊肿破裂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妇科双合诊检查时原有肿瘤或囊肿缩小或消失,患侧可有触痛。
4.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同时累及几个部位,其中最常见的是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炎性疾病常见症状为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发热。腹痛为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盆腔炎性疾病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腹壁体检时表现为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盆腔脓肿或输卵管卵巢脓肿时,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充血、水肿,可有脓性分泌物自宫颈管流出。宫颈举痛,宫体活动受限,可在子宫的一侧或两侧触及包块,,或在子宫后方子宫直肠窝处触及包块并向阴道后穹窿膨隆,有波动感、触痛明显,有时子宫与脓肿界限不清。当盆腔炎性疾病迁延导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时,临床表现常伴有慢性下腹疼痛,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盆腔炎性疾病急性发作时常伴有外周血白细胞数升高及红细胞沉降率增高。
5.痛经
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感,常伴有腰酸等症状。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原发性痛经多于月经来潮后开始出现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痉挛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叶等症状。于月经第1日最明显,持续2~3天后消失;盆腔检查无异常。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可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宫颈狭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等疾病,其中以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痛经较为常见。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痛经特点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腰骶部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及大腿内侧。可伴有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痛经通常于月经前开始,直至月经结束。妇科双合诊检查时子宫腺肌病可触及子宫增大,质硬、有压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触及子宫后倾固定,直肠子宫陷凹、宫骶韧带可触及触痛性结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可于一侧或双侧附件触及囊实性包块,活动性差。
1.下腹痛与年龄的关系 青春期常见原因有原发性痛经、处女膜闭锁、卵巢囊肿破裂或蒂扭转等;绝经期常见原因有宫腔积脓、节育器嵌顿、盆腔恶性肿瘤等;育龄期发生下腹痛的原因较多,如炎性疾病、与生育有关的疾病及肿瘤等均可发生于育龄期。
2.下腹痛发病的诱因 有外伤史者应考虑卵巢囊肿或肿瘤破裂、脏器破裂等;有手术史者应考虑手术后组织粘连、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引起的慢性下腹痛∶突然体位变换后引起的下腹痛应考虑卵巢肿瘤或囊肿蒂扭转、子宫浆膜下肌瘤扭转等疾病。
3.下腹痛的部位 下腹痛的部位多代表疾病部位。下腹中间部位疼痛多由于子宫疾病或子宫痉挛性疼痛引起;下腹一侧疼痛多由于附件疾病引起;疼痛由下腹一侧发展至整个下腹,随后蔓延至整个腹部时应考虑到输卵管妊娠、盆腔脓肿破裂等疾病。另外,右下腹疼痛应注意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4.下腹痛发病的缓急 急性下腹痛主要包括输卵管妊娠、流产、盆腔炎性疾病、肿瘤蒂扭转等;慢性下腹痛主要包括痛经、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恶性肿瘤等。
5.下腹痛与月经周期的关系 月经期下腹痛应考虑为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月经周期中间出现一侧下腹隐痛,应考虑为排卵性疼痛;青春期后周期性下腹痛但无月经来潮应考虑先天生殖道畸形或宫腔管粘连等。
6.下腹痛的伴随症状 下腹痛伴有停经史,多为与生育相关的疾病,如流产、输卵管妊娠等;伴发热,多为炎性疾病,如盆腔炎性疾病、盆腔脓肿等;伴休克症状,应考虑有腹腔内出血,如输卵管妊娠等;伴恶病质者,多为恶性肿瘤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导致下腹疼痛的疾病多来自于生殖器官,但生殖器官以外的很多疾病也可以导致下腹痛,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鉴别诊断。
(1)尽快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对于输卵管妊娠等伴有失血性休克者,立即在抗休克治疗的同时行急诊手术。
(3)已明确诊断的卵巢肿瘤或囊肿破裂者,应尽快行手术治疗,同时术中将切除的组织行冰冻切片检查,以免对发生恶变的肿瘤漏诊。
(4)卵巢肿瘤蒂扭转及输卵管扭转时,应尽快行手术治疗,尽量保留血运良好、未发生坏死的正常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