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皮肤疼痛

皮肤疼痛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伴有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包括头痛、牵张性疼痛、神经性疼痛以及因各种局部病变刺激末梢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的局部痛,皮肤疾病引起的疼痛常见于后两种。
    英文名称
    cutaneous pain
    常见症状
    中枢痛、周围神经痛、局部痛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细菌/病毒感染、超敏反应、脉管性疾病等
  • 定义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同时伴有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包括头痛、牵张性疼痛、神经性疼痛以及因各种局部病变刺激末梢神经感受器而引起的局部痛,皮肤疾病引起的疼痛常见于后两种。

  • 发生机制

    有关疼痛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一种学说认为由于直接刺激了神经末梢,另一种学说认为外界刺激损伤了神经末梢周围细胞产生了某种致痛物质如组胺、乙酰胆碱、钾离子、5-羟色胺、缓激肽以及酸性物质的释放,这些致痛物质导致损伤部位的血管扩张,神经组织异常放电,以及组织内pH的变化从而导致疼痛发生。


      一、神经痛


      1.中枢痛 


    中枢感觉神经系统从脊髓后角的大脑皮层任何水平的完全阻断或轻重不等的部分性损伤都可能产生中枢痛。疼痛程度不一,剧烈者完全不可忍受,而轻微者仅在受到轻微或中度伤害性刺激时才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称之为感觉过敏。中枢性痛一旦出现后,剧烈程度可逐年加重,分布和性质也可发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累及脊髓-丘脑通路或后索-内侧丘系后可引起痛觉或感觉不适,继发于丘脑纹状体动脉或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丘脑腹后核)的脑梗死,表现为对侧身体的弥漫性、难以忍受的持续性疼痛,呈暴发性加剧,身体受累部位的感觉兴奋阈增高,各种刺激必须达到较强的程度才被感觉,脊髓空洞症、动脉血栓形成、损伤、肿瘤等累及脊髓、延脑、脑桥或中脑内的感觉神经时,也可出现性质与丘脑相似的中枢性疼痛,尚有部分中枢性疼痛发生于手术(如丘脑和中脑)破坏痛觉传导通路后。


      2.周围神经痛


    周围神经痛是指由于周围神经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而引起的投射至所支配部位的疼痛。常见的神经痛有∶①枕神经痛;指枕骨后及后头部的疼痛,由于枕大神经或枕小神经的外伤,上颈椎的骨关节炎压迫枕神经或上段颈神经根,椎管内肿瘤压迫C2、C3神经根等引起;②颈神经痛∶病损累及C1~4的脊髓、脊膜、脊神经根或颈丛的各种病损均可以产生颈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枕区、后颈、耳后和前颈的尖锐灼痛或钝痛;③胸腹神经痛∶是指由于有关神经结构性病变或功能异常所致前、后、侧胸壁及腹部的疼痛。T1~6节段病变引起胸痛,T7~12节段病变则引起腹痛④灼性神经痛通常在周围神经损伤后不久出现灼烧样疼痛,疼痛部位异常敏感,甚至无法忍受衣服的轻触或微风吹拂。疼痛部位的皮肤呈痛觉过度,痛觉阈值异常降低,痛觉的范围常远超出损伤神经的支配区。对其发生机制尚不很清楚,有学者提出,灼烧性神经痛是由于损伤部位的神经发生短路,使交感神经纤维的传出冲动经伤害性感受器传入纤维回传引起也有人提出,部分受损的神经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变得异常敏感,且可发生伤害性冲动。这些传入冲动作用于脊髓侧角的交感神经细胞,后者再发出异常冲动至周围,反射性引起各种自主神经症状⑤肢体神经痛发生于四肢的神经痛,上肢痛主要由颈椎、臂丛或肩部疾病引起,疼痛由颈、肩部向上肢远端放射(臂丛神经痛)下肢痛多由腰椎、腰骶丛等引起,疼痛由腰骶部向下肢远端放射(如坐骨神经痛)。如发生于颈段或腰骶段的脊膜神经根炎或硬脊膜外肿瘤,可引起两侧上肢或下肢远端放射的根性神经痛。马尾肿瘤或正中型腰椎间盘突出,可引起双侧的根性坐骨神经痛⑥残端神经痛患者截肢后,肢体残端可能发生剧烈疼痛,局


      部极度敏感,轻微触碰即可引起剧烈疼痛。切除鼠的坐骨神经后,发现细髓鞘纤维和无髓鞘纤维不断自发放电,可能使痛觉变得敏感。


      2.局部痛


      疼痛感受器是指能接受痛刺激的组织或器官。


      (1)存在形式包括∶感觉神经游离端、终末神经小体、无雪旺鞘的末梢轴突。


      (2)痛觉感受器分类∶①化学敏感性∶感受K*、H*、5-羟色胺及各种肽、炎症等刺激。②伤害性∶热、电流、损伤。


      (3)疼痛在末梢的传导∶由传导神经纤维完成。神经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关系∶有髓A纤维传导速度快,称快痛;无髓Cdr纤维传导速度慢,称慢痛。


  • 分类

    按照引起皮肤疾病疼痛的分类,大致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包括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2)超敏反应,主要见于Ⅲ型超敏反应所致的皮肤疾病。


    (3)血栓所致的各种脉管性疾病。


    (4)中枢神经疾病。


    (5)周围神经疾病。


      (6)昆虫性皮肤病水生生物及其他动物所致皮肤病。


    (7)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8)皮肤肿瘤。


  • 常见临床类型

    1.感染性疾病


      (1)细菌感染∶这类疾病最常见,主要由化脓性球菌直接侵入皮肤所引起的病变。由于病变部位深浅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如侵犯毛囊口周围为浅表毛囊炎,较深者为深毛囊炎,侵犯毛囊深处及附近组织时为疖;多数毛囊深处及其周围组织受累形成痈;广泛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为蜂窝组织炎;侵犯汗腺引起化脓性汗腺炎,由金葡菌及其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发生于婴幼儿的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疼痛往往比较剧烈,疼痛的性质常为胀痛,局部皮肤潮红充血肿胀,皮温升高,近卫淋巴结肿大,严重者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抗生素治疗大都有效。


      (2)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所致皮肤疾病引起疼痛的比较少见,主要见于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单纯疱疹及带状疱疹,特别是后者所伴发的疼痛既是本病的特征,也是皮肤病疼痛的典型代表,疼痛的性质为针刺样或刀割样,年老体弱者疼痛更加剧烈甚至难以忍受,某些患者在皮损完全消退后仍遗留有神经痛。单纯疱疹的疼痛较轻,为烧灼样疼痛,病程较短,但易反复。


      2.超敏反应


    主要见于Ⅲ型超敏反应所致的各类血管炎,根据受累血管部位、血管管径大小、范围、病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结节性红斑、脂膜炎、变应性血管炎、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坏疽性脓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这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皮损多为红斑结节,严重者可有水疱、大疱,甚至皮肤坏死,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食欲不振,皮损疼痛感要比感染性疾病轻,多数可以忍受,此类疾病最严重的危害往往是腹膜炎、肾炎,也可侵及心、肝、脾、肺而表现为多脏器损害。


      3.脉管性疾病


    皮肤脉管可因多种因素如遗传、内脏疾病、内分泌、凝血因子异常、自身免疫、细菌感染、药物、物理因素、损伤、循环障碍等发生病变,而引起皮肤疼痛的脉管性疾病多见由动静脉血栓形成及肢端动脉痉挛所致,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雷诺病、红斑性肢痛病等。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老年、长期卧床、妊娠、肿瘤压迫、心力衰竭、静脉曲张和静脉瘤的患者,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致使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血栓发生部位弥漫性高度水肿、苍白、局部持续性疼痛伴压痛;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发病年龄较轻,往有家族史,患处皮肤呈青紫色,触诊皮肤凉,遇冷疼痛加剧,保暖疼痛减轻,严重病例可发生肢端溃疡和坏死。


    4.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疼痛往往非常剧烈,仅少数病种可以有阳性皮肤表现,但因均伴有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疼痛,所以部分患者可以以皮肤疼痛为主诉而就诊于皮肤科,因此要引起皮肤科医生的高度重视,常见临床类型包括脊髓肿瘤、脊髓蛛网膜炎、肢痛性癫痫、丘脑综合征、脊髓痨、脊髓空洞症等。对于上述疾病的诊断,除了病史、临床表现,还要结合X线检查。脊髓痨是一种晚期神经梅毒,所以还要进行梅毒的血清学检查。


      5.周围神经病变


    由于肢体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受到病变的刺激,往往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常见的有周围神经的感染、外伤和受压,如脊神经根炎、臂丛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坐骨神经痛等。


      6.昆虫性皮肤病水生生物及其他动物所致皮肤病


    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侵害人体的方式及虫体所含毒液的性质及机体反应性的差别,疼痛的程度有明显差别,如松毛虫皮炎、桑毛虫皮炎、刺毛虫皮炎、蛾茧皮炎、蚊虫叮咬、白蛉叮咬、螺虫叮咬、蝉叮咬常有不同程度的痒痛感,而蜂蛰伤、蝎蛰伤、蜘蛛咬伤、蜈蚣咬伤则有较严重的疼痛,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甚至致人死亡。


      水生生物及其他动物所致的皮肤病的种类也比较多。引起皮肤疼痛的程度不一,部分病例疾病种也能引起全身症状,甚至死亡,常见临床类型有水母皮炎、海葵刺伤、海胆刺伤、海星皮炎、水蛭咬伤、毒鱼刺伤、蛇咬伤等。


      7.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此类疾病除皮肤表现外,往往伴随全身脏器损伤,疼痛以关节痛及肌肉痛为主,疼痛的性质为胀痛、酸痛,疼痛的程度远不及上述疾病引起的疼痛。代表疾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嗜酸性筋膜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等。


      8.皮肤肿瘤


    皮肤肿瘤所致的疼痛与肿瘤的性质、部位、大小及良恶性质有关,常见临床类型有血管球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湿疹样癌、鳞癌等。

  • 诊断

    疼痛是临床常见而且比较明确的症状,根据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以及因个体差异等因素表现为程度上的不同,所以一旦认定疼痛的存在,要结合疾病的部位、时间、皮损特点进行诊断,同时要注意无皮损出现时疼痛部位的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头面部的疼痛要注意排除脑血管及五官科疾病,胸背部疼痛要注意排除心肺疾病,左上腹疼痛要注意心脏、胰腺、胃病的鉴别,右上腹要注意肝胆系统性疾病,右下腹疼痛将要注意阑尾及肠道疾病。四肢部位的疼痛要注意来源于皮肤、肌肉、神经、血管、骨关节等疾病的鉴别。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