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低血压

低血压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值的总称。一般来说按常规测量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0/8.0kPa)时,可称为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有以下表现∶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心前区隐痛或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
    英文名称
    hypotension
    常见症状
    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心前区隐痛或不适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心电图、心脏彩超、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X线检查等
    主要病因
    疾病或药物,遗传和体质瘦弱,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等
  • 定义

    低血压是体循环动脉压低于正常值的总称。一般来说按常规测量法,测得成人肱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12.0/8.0kPa)时,可称为低血压。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有以下表现∶疲乏、无力、头痛、头晕、心前区隐痛或不适、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

  • 发生机制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发生机制至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有关。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血管舒缩中枢的抑制过程加强,血管收缩与舒张动态平衡发生障碍,血管舒张占优势,最终导致动脉血压降低。此外,内分泌功能失调,体内某些调节血压的物质排泌失衡,如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系统、儿茶酚胺类等升压物质分泌降低,而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等舒血管物质增多,也可能参与低血压病的形成。至于遗传因素、年轻时患过某些传染病,慢性扁桃体炎、咽峡炎、营养失调如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和维生素B。缺乏,以及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职业等对低血压病的产生也可能有关。

  • 分类

    一、根据低血压的起病形式分类


    (一)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有关本部分内容可参阅本书晕厥和休克章节。


      (二)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其中多数与患者体质、年龄或遗传等因素有关,临床称之为体质性低血压;部分患者的低血压发生与体位变化(尤其是直立位)有关,称为体位性低血压;而与神经、内分泌、心血管等系统疾病有关的低血压称之为继发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体质性低血压 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餐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晕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2.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患者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超过20mmHg,并伴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包括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认识功能障碍、心悸、颈背部疼痛。体位性低血压与多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血液透析、手术后遗症、麻醉、降压药、利尿药、催眠药、抗精神抑郁药等、或其他如久病卧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3.继发性低血压 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血液透析患者。


      4.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低血压 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特发性或肥厚性心肌病等、由于血液输出量减少,常伴有低血压。无脉症是指由于主动脉弓的分支受累以致上肢缺血,桡动脉搏动消失,血压甚至测不到。


      二、根据低血压产生的原因分类


      1.原发性低血压病 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是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据统计,有上述低血压状态的人占健康人的25%-3.5%,常见于经常从事较大运动量的人群,如体育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而体型瘦长的年轻妇女也不少见。生理性低血压可有家族性倾向,无重要临床意义。


      2.继发性低血压病 是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以致出现虚脱和休克的征象,称为急性低血压,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而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所致低血压。

  • 临床表现

    1、疲乏、无力


    尤其是早上,患者常感到精神萎靡不振、四肢酸软无力,经午睡或休息后可好转,但到下午或傍晚又感乏力,这种倦怠感与患者实际工作或活动所消耗的体力不相称,即这种乏力并非都是因疲劳过度所致。这种疲乏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过多的肌肉收缩不协调。而不恰当地消耗肌力所致。


      2、头痛、头晕


    在低血压病患者中,头痛可以是唯一的主诉,其头痛往往在紧张的脑力或体力活动后较为明显,头痛性质和程度不一,多表现为颞顶区或枕下区隐痛,也可呈剧烈的搏动性疼痛或麻木性疼痛。头晕轻重不一,轻者两眼发黑、眩晕重者可以失神,甚至晕厥倒地,常在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由蹲位突然起立时最易发生。此外,静止而又负担过重的工作条件下也易发生。头痛和头晕可能与血压低致脑灌注不足有关。


      3、心前区隐痛或不适


    低血压病患者心前区隐痛、不适,不仅可在体力劳动或紧张脑力劳动时发作,在安静时也可发作,甚至引起心绞痛样发作,尤其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这种情况不仅见于低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也可能由于血压过低本身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氧、缺血而产生上述症状。


      4、神经功能障碍


    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和失眠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表现为多汗、皮肤苍白或轻度发绀,浑身忽冷忽热,时有蚁爬感,手脚麻木等。


      5、内分泌功能减退的现象


    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一类物质不足,部分患者血糖降低和性功能衰退。


      6、其他


    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消化不良,以及血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抵抗力降低易引起感染等征象。


      这些症状主要因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远端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以及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 诊断

    1、诊断


    原发性低血压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动脉血压测值达低血压标准,除外继发性低血压病,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


    尚未有相关报告。


    3.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有无心率和心律的变化,有无ST-T的改变,有无病理性Q波。


    (2)心脏彩超及外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源性低血压的诊断。


    (3)心导管检查及血管造影 可明确心脏疾病及外周血管疾病。


    (4)X线检查 通过透视胸片检查,观察有无肿块压迫外周大血管。


    (5)脊髓造影 了解有无脊髓空洞等脊髓病变。


      (6)化验检查 对怀疑由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压,应做相应的内分泌功能及激素检测。血常规化验如有红、白细胞的改变亦有助于诊断。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临床表现

  •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