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大量尿液,且尿量超过膀胱正常容量,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将尿液完全排出体外或尿液长期不能安全排空。余尿过多,均称为尿潴留。正常成年男性的膀胱涨满时容积约为250ml;女性则约为300ml;排尿后余尿则应在10%以下。
常见的引发尿潴留的病因如下。
1.尿道因素
主要是下尿道狭窄、梗阻。常见的有尿道炎症水肿或结石、尿道狭窄、外伤、前列腺增生或肿瘤、急性前列腺炎或脓肿、膀胱肿瘤等阻塞尿道。
2.膀胱因素
膀胱疾病或功能障碍膀胱结石、炎症疤痕、肿瘤、膀胱颈肥厚等使尿道开口变窄或梗阻。
3.神经因素
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疾患,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均可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引发排尿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
4.药物因素
各种松弛平滑肌药物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常可并发急性尿潴留。
完成正常排尿过程,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尿路通畅、排尿功能正常。引起急性尿潴留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可将引发急性尿潴留的病因分为机械性和动力性梗阻两类。前者主要是排尿的通路(尿路)发生梗阻;后者是指膀胱出口、尿道无器质性梗阻病变,由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尿潴留。
一、机械性因素
直接影响排尿的机械性因素主要是指尿道是否通畅。解剖学定义为尿道是指膀胱与体外相通的一段管道,其中包括膀胱出口,也可称为尿道内口,即膀胱颈部。
尿道的解剖构成男、女差异很大。
1.成年男性尿道 长16~22cm,全长分两部分。
(1)后尿道∶①前列腺部。为尿道贯穿前列腺的部分,长约2.5cm,管腔中部扩大呈梭形,其后壁有射精管和前列腺排泄管的开口。②膜部。为尿道贯穿尿生殖膈的部分,短而窄,长约1.2cm,其周围有尿道括约肌环绕,可控制排尿。
(2)前尿道(海绵体部)∶为尿道贯穿尿道海绵体的部分,长约15cm。尿道球内的尿道较宽阔,称尿道球部。尿道球腺管开口于此,在阴茎头内尿道扩大成尿道舟状窝。
2.成年女性 尿道长约5cm。
女性尿道短、宽、直,起于膀胱的尿道内口,经阴道前方行向前下,穿过尿生殖膈,以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穿尿生殖膈时,周围有尿道、阴道括约肌环绕,可控制排尿。
从以上有关尿道的论述可见,由于男性尿道长,周围构造复杂,发生狭窄机会相对较多,容易造成排尿困难,严重时则为尿不能排出————急性尿潴留。相对来说,女性出现尿道狭窄的机会很少,因为尿道解剖通路不畅而导致急性尿潴留者十分少见。
因尿道病变引发急性尿潴留的常见临床类型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膀胱颈梗阻性病变如膀胱颈挛缩、膀胱颈部肿瘤;先天性后尿道瓣膜;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道狭窄如肿瘤、异物和尿道结石等。此外,盆腔肿瘤、处女膜闭锁的阴道积血、妊娠的子宫等,也可引发尿潴留。
机械性因素导致尿潴留的病因确定可以采用的泌尿外科影像学或器械操作辅助检查方法较多,其中尿动力学检查中的尿流率测定对于初诊患者较为简便、实用。所谓尿流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尿道排出的尿量,单位为ml/s。最大尿流率(Qmax)指尿流率的最大测定值,尿量为150~400ml,成年男性0max≥15ml/s,成年女性≥20ml/s。Qmax是尿流率测定中最有意义的参数,可以初步诊断膀胱出口梗阻(BOO)。
二、动力性因素
人体尿的生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排尿是一个间歇过程。尿液在膀胱内贮存并达到一定量时,才能引起反射性排尿动作,将尿液经尿道排放于体外。
膀胱的排尿过程,是由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的排尿动力逼尿肌和控制排尿的内括约肌二者协调完成。由2~4骶髓发出的盆神经中含副交感神经纤维,其兴奋可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弛缓,促进排尿。交感神经纤维是由腰髓发出,经腹下神经到达膀胱。它的兴奋可使逼尿肌松弛,内括约肌收缩,控制尿的排出。在整体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的作用不如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大。
膀胱外括约肌受阴部神经(由骶髓发出的躯体神经)支配,其兴奋可使外括约肌收缩。这作用受意识控制。至于外括约肌的弛缓,则是阴部神经活动的反射性抑制造成的。
上述三种神经中也含有传人神经。膀胱充盈感觉的传入神经纤维在盆神经中,传导膀胱痛觉的神经纤维在腹下神经中。传导尿道感觉的神经纤维在阴部神经中。
正常情况下,膀胱处于轻度收缩状态,内压保持在10cmH20以下。如果膀胱内潴存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膀胱内压超过10cmH20,且快速升高。一般膀胱内尿量达到700ml,膀胱内压超过35cmH20,排尿欲明显增高,但可有意识控制膀胱内压超过70cmH20,出现痛感,不能控制,必须排尿。
从以上有关排尿功能的论述可见,维持正常排尿功能的重要因素在于神经调节与肌肉舒缩。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协调支配功能障碍,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或马尾损伤、肿瘤、糖尿病等,造成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引发尿潴留;直肠或妇科盆腔根治性手术损伤副交感神经分支;肝门手术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等,也可造成排尿反射初级中枢活动发生了障碍,均可发生急性尿潴留。此外,各种原因导致的膀胱逼尿肌或括约肌功能异常,同样也会导致尿潴留。
一、机制分类
1.阻塞性(机械性)尿潴留 尿道损伤,结石、异物的突然阻塞,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或尿道结石、肿瘤等疾病阻塞了膀胱颈或尿道而发生尿潴留。
2.非阻塞性(动力性)尿潴留 即膀胱和尿道并无器质性病变,尿潴留是由排尿功能障碍引起的。动力性梗阻主要指中枢和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膀胱逼尿肌无力或尿道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如脑肿瘤、脑外伤、脊髓肿瘤、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疾病以及手术和麻醉等均可引起尿潴留。各种松弛平滑肌药物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也可引起尿潴留。
二、程度分类
1.完全性尿潴留 尿液完全潴留膀胱。
2.不完全性尿潴留 排尿后仍有残留尿液。
三、病状分类
1.急性尿潴留 急性尿潴留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较短时间的膀胱内尿液充盈,膀胱迅速膨胀又无法将尿液排出体外,致使下腹膨隆和胀痛、尿意急迫,胀痛难忍,不能自行排尿者,十分痛苦。耻骨上区叩诊实音。在临床实践中,急性尿潴留较为多见,多见于下尿路机械性梗阻或药物所致的一过性尿潴留。常需治疗原则。
多数急性尿潴留为突然发生,也可以在慢性排尿困难的基础上突然加重而出现,如良性前列腺增生在慢性尿潴留基础上突然发生急性尿潴留。在泌尿外科患者中,以此种类型的急性尿潴留较为多见。
2.慢性尿潴留 慢性尿潴留多见于神经源性膀胱或渐进性的机械性梗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慢性尿潴留多由膀胱颈以下梗阻性病变引起的排尿困难发展而来。由于持久而严重的梗阻,膀胱逼尿肌初期可增厚,后期可变薄,黏膜表面小梁增生,小室及假性憩室形成,膀胱代偿功能不全,残余尿量逐渐增加,排尿后膀胱内残余尿量超过50ml即算尿潴留(不完全性尿潴留),形成慢性不完全性尿潴留。在查残余尿时,患者膀胱不能过度充盈,否则测量的数字就欠妥。正常人过度充盈膀胱,有时排光膀胱后,仍有一定的残余尿。慢性完全性尿猪留,体检时可见下腹部膨隆,可扪及充满尿液的膀胱,患者知道有尿不能排除,但是并无明显痛苦。慢性尿潴留患者可出现充盈性尿失禁,并多以充盈性尿失禁就诊。
慢性尿潴留因为病程拖延、时间较长,可导致尿路扩张,肾盂积水,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肾脏功能损害。
一、机械性尿潴留常见临床类型
(一)膀胱病变
1.憩室 膀胱憩室可分为先天性、后天性两种。憩室一般位于膀胱底部和两侧壁,少数位于膀胱颈后方的巨大憩室,可压迫膀胱出口产生尿潴留。
2.肿瘤 膀胱肿瘤的首发症状是无痛性血尿。若肿瘤发生在膀胱颈部或血尿严重者,可因血块或肿物阻塞尿道内口而影响尿液排出,引起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
(二)良性前列腺增生
老年男性多见,目前公认其发病基础是年龄老化和睾丸功能正常。良性前列腺增生开始于围绕尿道精阜部位的腺体。这部分腺体称为移行带,占前列腺组织的5%,其余95%腺体由外周带(占3/4)和中央带(占1/4)组成良性前列腺增生。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夜尿增多尤为明显)、渐进性排尿困难;由尿踌躇逐渐发展至排尿终末滴沥状态。梗阻加重达到一定程度,排尿时不能排尽膀胱内全部尿液,出现膀胱残余尿。过多的残余尿可使膀胱失去收缩能力,逐渐发生尿潴留。体格检查∶直肠指诊多数患者可触及到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边缘清楚,中间沟变浅或消失。前列腺增生的任何阶段都有发生急性尿潴留的可能,多因气候变化、着凉、饮酒、劳累、过食辛辣食物等为诱因,使前列腺突然充血、水肿,造成急性尿潴留。
(三)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或假单胞菌,也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尿频、尿急、排尿痛、会阴部坠胀痛等症状。可发生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前列腺肿胀、压痛、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感或波动感。尿沉渣检查有白细胞增多,血液和(或)尿细菌培养阳性。一般经休息、大量饮水、应用抗菌药物及对症治疗,1周左右即可好转,进而痊愈。少数并发前列腺脓肿,需切开引流。
(四)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病,98%为腺癌,前列腺的外周带是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前列腺癌大多数为雄激素依赖型,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直肠指诊或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升高,进一步检查被发现。前列腺癌可以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或尿失禁。
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若压迫脊髓可出现相应神经症状。
目前,前列腺癌的确诊主要依靠经直肠针吸细胞学、穿刺或组织检查。
(五)尿道狭窄
1.先天性尿道狭窄 系先天性畸形或发育障碍。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等。
2.炎症性尿道狭窄 包括淋病和结核反复发炎所致的尿道外口及阴茎部尿道狭窄,尿道结石嵌顿、取石后或保留导尿管不当所致的炎症性尿道狭窄。
3.外伤性尿道狭窄 在外伤性尿道狭窄中,主要由尿道严重损伤所致,其中突出的是尿道断裂。尿道断裂绝大多数是由外伤引起。尿道断裂后,主要表现为尿道出血、疼痛、排尿困难和尿外渗。由于损伤部位不同,表现也略有差别。
(1)前尿道损伤多有骑跨伤病史。表现为尿道出血、疼痛、局部血肿、尿外渗和排尿困难。如果为尿道完全断裂,则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2)后尿道损伤多由骨盆骨折并发而来。表现为休克、疼痛、排尿困难、尿道出血、尿外渗和局部血肿。排尿困难严重者,出现急性尿潴留。
尿道狭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轻度排尿困难仅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重度排尿困难则表现为尿不成线,滴沥甚至不能排尿、尿潴留。其次表现为膀胱激惹及膀胱失代偿,膀胱激惹表现为尿急、尿频、尿不尽和遗尿,若膀胱的代偿功能丧失,则可出现残余尿,最终出现尿潴留,尿急症状逐渐消失,进而发生充盈性尿失禁。尿道狭窄常可并发尿道周围感染、上尿道感染及生殖系感染。长期排尿困难可并发腹股沟疝、肛门直肠脱垂。
尿道狭窄常采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是∶尿道探杆行尿道扩张时不能顺利通过,严重时小型号的尿道探杆也不能通过。尿道造影可发现尿道狭窄的部位、长度和程度。
(六)尿道结石
临床上发生于尿道的结石多来自于其上的泌尿系统,特别是膀胱,也可发生在尿道憩室内。男性患者中结石主要嵌顿于前列腺部的尿道、尿道舟状窝部。
尿道结石的主要有如下表现。
1.疼痛 原发性尿道结石常是逐渐长大,或位于憩室内,早期可无疼痛症状。继发性结石多系突然嵌入尿道内,常突感尿道疼痛和排尿痛。疼痛可向阴茎头、会阴部或直肠放射。
2.排尿困难 结石引起尿道不全梗阻,可有尿线变细、分叉及射出无力,伴有尿频、尿急及尿滴沥。继发性尿道结石,由于结石突然嵌入尿道内,多骤然发生排尿中断,并有强烈尿意,多发生急性尿潴留。
3.血尿及尿道分泌物 急诊患者常有终末血尿或尿初血尿,或排尿终末有少许鲜血滴出。伴有剧烈疼痛;慢性患者尿道常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4.尿道压痛及硬结 绝大多数患者均能在尿道结石局部触到硬结并有压痛,后尿道结石可通过直肠指诊触及。尿道憩室内的多发性结石,可触到结石的沙石样摩擦感。
确认尿道结石,常无须辅助检查,关键是细致的体格检查。
男性前尿道结石在阴茎或会阴部可摸到结石或硬结并有压痛,后尿道结石可于会阴部或经直肠摸到。位于舟状窝及尿道口的结石甚至可以看到。用金属探条检查尿道时当探子接触到结石时能感到触及硬物及有摩擦音。
(七)尿道肿瘤
1.男性尿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尿道息肉、尿道乳头状瘤多表现为排尿困难而恶性肿瘤如尿道癌,特别是后尿道癌尿道梗阻症状严重,可引起尿潴留。常伴有阴茎异常痛性勃起。
2.女性尿道肿瘤 良性多为尿道息肉、尿道平滑肌瘤及尿道肉阜等,可出现一定程度的排尿困难。恶性的尿道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比男性高4~5倍),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伴有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触及尿道肿物。肿瘤大者会形成梗阻,可表现为排尿费力、排尿严重困难、尿潴留甚至充盈性或急迫性尿失禁。
二、功能性尿潴留常见临床类型
(一)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并非少见。脊髓损伤后不仅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的感觉与运动障碍,表现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瘫痪,而且还会引发各种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较为多见,由于括约肌功能的丧失,伤员常常表现出尿潴留,甚至进一步导致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生。
各种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也可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的脊髓损伤中见到。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腰麻)术后
腰麻适用于2~3小时以内的下腹部、盆腔、下肢和肛门会阴部手术,操作简单、易行。麻醉后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为∶腰麻后头痛、尿潴留、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和神经并发症。其中,以前两者最多见。
腰麻后尿潴留的发生,主要因为∶①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很细,对局麻药物很敏感,遭受麻醉阻滞后恢复较晚。即使皮肤感觉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而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仍处于麻醉状态,出现尿潴留。②下腹部或肛门、会阴部手术后,因切口疼痛不敢用力排尿。③患者不习惯卧床排尿,特别是男性患者。
(三)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的疾病总称;也可以说是由于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疾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又称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1.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生原因
(1)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几乎所有的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症等)和脊髓病变(如脊髓肿瘤、脊髓血管病、脊髓病、脊髓损伤等)都可影响正常排尿生理过程,表现出各种类型的排尿功能障碍。
(2)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外周神经的传导功能,如糖尿病可导致末梢神经纤维营养障碍,盆腔手术可导致支配膀胱尿道功能的神经损伤等,常表现出以膀胱排空障碍为主要的功能障碍形式。
(3)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带状疱疹、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等,若病变累及支配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的神经中枢或神经纤维,可导致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
2.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表现
神经源性膀胱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可以导致膀胱、尿道功能的不同改变。按照1990年国际尿控学会将排尿功能分为充盈/储尿期、排尿/排空期两部分,可将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症状分为以下两种。
(1)储尿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伴有或不伴有膀胱感觉异常(感觉低下或感觉过敏)或膀胱疼痛。
(2)排尿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排尿前等待、尿线细、排尿费力、间断性排尿、腹压排尿终末尿滴沥等。伴有或不伴有排尿感觉异常或排尿疼痛,可出现急性或慢性尿潴留。
3.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分类
(1)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脑干排尿中枢脱离了大脑皮质中枢的抑制所造成。由大脑皮质的病变引起。如脑血管疾病、脑肿瘤、多发性神经硬化症、无髓鞘神经纤维自主神经疾病等。临床表现为随意起始的排尿功能存在,而抑制性排尿功能受损。可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
(2)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骶上中枢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全部或部分受损所致。其损伤部位一般在腰2以上。表现为骶髓的低级排尿中枢反射正常,骶上中枢的抑制、调节功能表失。这种病理改变常见于脊髓的外伤性损害,如脊髓横断性损伤、脊髓炎、无髓鞘神经疾患和育髓肿瘤等。其临床表现为∶缺少随意起始的排尿功能,膀胱感觉丧失,残余尿增加,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同时伴有外括约肌协同失调,产生尿失禁。
(3)自主性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腰2以下骶髓中枢受损害所致,造成膀胱的感觉和运动都脱离排尿中枢的控制,独立进行活动。其临床表现为不能随意地起始和终止排尿活动,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膀胱感觉消失,出现排尿困难和尿失禁。
(4)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又称感觉麻痹性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膀胱和脊髓之间的感觉神经纤维受损或是传人脑部的神经纤维损害所致,而运动神经纤维正常。此类损害常见于糖尿病,其次为恶性贫血和脊髓结核等。其临床表现特点为随意起始排尿功能存在,膀胱感觉早期存在,其后感觉迟钝以致丧失。膀胱容量极大,可大于100ml,出现无抑制性逼尿肌收缩
(5)运动麻痹性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遭受损害所致,感觉神经纤维完好。这类损害常见于脊髓炎、带状疱疹、盆腔根治性手术以及外伤等其临床表现特点为∶膀胱容量明显增大,残余尿量大,不出现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产生尿潴留(慢性、完全性)。
在以上各类神经源性膀胱中,多数表现为排尿困难,尿失禁等,只有运动麻痹性神经源性膀胱,因逼尿肌无力,不能排尿而出现尿潴留。
一、急性尿潴留
1.确认是否为急性尿潴留 典型尿潴留的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的不能排尿,或在既往有排尿困难进行性加重的基础上出现的不能排尿。膀胱内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区)膨胀,疼痛,难以忍受。局部叩诊呈实音,压痛(+)。
2.引发急性尿潴留的原因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 通过病史采集与初步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定有无脊髓损伤、手术与麻醉等导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原发病,排除功能性急性尿潴留。再简要回顾可能引起机械性急性尿潴留的常见临床类型,最后判定急性尿潴留的机制分类。
3.机械性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病的认定 引发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病以机械性为多见。一旦考虑为机械性急性尿潴留,应该依据膀胱——前列腺——尿道的顺序,逐一地考虑、排除常见的可能导致急性尿潴留的疾病。最后可以进一步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认定造成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疾病。
4.功能性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病的认定 如果初步考虑为功能性急性尿潴留,比较容易显示的原发疾病是脊髓损伤、手术与麻醉。如果可以初步排除以上两种原因,再想到神经源性膀胱同时按照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顺序逐一地考虑,并通过病史与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定原发疾病,必要时借助辅助检查进一步认定。
二、慢性尿潴留
因为慢性尿潴留多由膀胱颈以下梗阻性病变引起的排尿困难发展而来。多见于神经源性糖胱或渐进性的机械性尿道梗阻,起病缓慢。为此、临床表现突出,进行发生机制鉴别也比较容易。
1.确认是否为慢性尿潴留 虽然残余尿量超过50ml即为不完全性尿潴留,但是此时临床症状多不突出,出现完全性尿潴留,其表现与急性尿潴留相仿,只是有时患者的膀胱感觉迟钝,者现不如急性痛苦。而体格检查同样可以发现下腹部(耻骨联合上区)膨胀、局部叩诊呈实音,压痛(+)。慢性尿潴留因为病程拖延、时间较长,可导致尿路扩张,肾盂积水,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肾脏功能损害
2.引发慢性尿潴留的原因 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通过病史采集与初步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定有无神经源性膀胱存在、排除功能性尿潴留。再简要回顾可能引起机械性慢性尿潴留的常见临床类型,最后判定慢性尿潴留的机制分类。
3.机械性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病的认定 引发慢性尿潴留的机械性原发病以前列腺疾病尤其是良性前列腺增生最为常见此病通过病史采集与肛门指诊多可明确。
4.功能性急性尿潴留的原发病的认定 引发慢性尿潴留的原因最多见的是神经源性膀胱。一旦考虑为神经源性,可按照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周围性神经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顺序逐一地考虑、并通过病史与体格检查,必要时可借助于某些必要的辅助检查。
原则解除病因,恢复排尿。
1.解除病因 有时难以立即实现,则应将恢复排尿放在首位。
2.恢复排尿
(1)安慰患者,稳定情绪
(2)变换体位
(3)水声诱导
(4)局部热敷、按摩
(5)针灸(中极、曲骨、阴陵泉、三阴交)
(6)导尿(一次尿量超过500ml可考虑留置导尿管)
(7)耻骨上膀胱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