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排尿困难

排尿困难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排尿困难的程度与疾病的情况有关。轻者表现为排尿延迟、射程短重者表现为尿线变细、尿流滴沥且不成线,排尿时甚至需要屏气用力,乃至需要用手压迫下腹部才能把尿排出。
    英文名称
    dysuresia dysuria
    常见症状
    排尿不畅、排尿费力
    发病部位
    膀胱、尿道
    就诊科室
    外科
    检查项目
    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B超、X线
    主要病因
    膀胱颈部梗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道损伤,尿道结石,尿道炎等
  • 定义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排尿困难的程度与疾病的情况有关。轻者表现为排尿延迟、射程短重者表现为尿线变细、尿流滴沥且不成线,排尿时甚至需要屏气用力,乃至需要用手压迫下腹部才能把尿排出。


  • 发生机制

    造成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排尿径路上有了阻塞,或者是膀胱缺乏收缩能力。排尿困难与尿潴留可以看成是排尿障碍性疾病的病情发展的两个阶段,排尿困难病情严重时膀胱内有尿而不能排出称尿潴留。因此,排尿困难的发生机制基本与尿潴留一致。

  • 分类

     一、分类


      按照引发排尿困难的原因,可分为功能性和机械性(阻塞性)两种,在临床实践中分为三类。


      1.机械性梗阻所致排尿困难 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排尿径路(膀胱颈部以下部位至尿道外口)梗阻,构成机械性排尿困难。如∶膀胱颈部梗阻,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膀胱、尿道结石及异物,膀胱及尿道的肿瘤,尿道狭窄,尿道瓣膜,膀胱邻近器官的肿瘤压迫引起的梗阻、尿道口狭窄,尿道外伤等。


      2.动力性梗阻所致排尿困难 动力性原因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1)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原因有神经性膀胱、麻醉后、脊髓疾病(包括畸形、损伤、肿瘤等)、晚期糖尿病的并发症等。


      (2)膀胱逼尿肌功能障碍∶常见于年老体弱导致的逼尿肌——括约肌功能失调等。3.混合性梗阻所致排尿困难早期可能以机械性原因为主,晚期则出现动力性障碍。如在前列腺增生症时,早期可因增生的前列腺造成梗阻而致排尿困难,如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到后期可导致膀胱逼尿肌损伤,引起动力性排尿困难。


      二、病情分类


    1.急性排尿困难 是指平素没有排尿困难症状,因原发疾病而突然引发的排尿困难。


      (1)主要见于外伤性原发病,如尿道损伤、脊髓损伤、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其次可见于尿路结石,特别是尿道结石,疼痛与排尿困难为主要症状。


      (3)有时也可见于急性尿路感染性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等,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出现程度不同的排尿困难。


      2.慢性(渐进性)排尿困难 慢性排尿困难,是指平素就有排尿困难症状,而且症状不断加重,呈现出渐进性临床表现。此类慢性排尿困难最多见的是前列腺疾病,尤其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以渐进性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病情达到一定程度可出现慢性尿潴留,当然也会发生急性尿潴留。


      某些中枢性或周围性神经系统病变引发的功能性排尿困难多数表现为慢性过程,且以严重程度的尿潴留或尿失禁表现为常见。

  • 常见临床类型

    1.膀胱憩室 


    是由先天性膀胱壁肌层局限性薄弱而膨出,或下尿路梗阻后膀胱壁自分离的逼尿肌之间突出而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多见于男性,常为单发性。一般无特殊症状,若合并梗阻、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


      2.膀胱颈硬化症


      (1)先天性病因:先天性膀胱颈部神经支配失调,即排尿时膀胱颈部括约肌不松弛,导致产生功能性梗阻。此外,先天性因素还包括由于胚胎发育障碍导致的膀胱颈部括纱肌增生肥厚等。


      (2)后天性病因:多为长期慢性炎症所致,造成膀胱颈部增生肥厚,妨碍膀胱颈部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渐成纤维化,甚至引起膀胱颈挛缩,出现排尿困难症状,体检示前列腺体积不大,须经膀胱镜检查确诊。


      3.膀胱颈部结石


    在排尿困难出现前,下腹部有绞痛,疼痛向大腿会阴方向放射,疼痛时或疼痛后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4.膀胱肿瘤及膀胱内血块


    膀胱颈部肿瘤或出血严重形成血凝块可引起,膀胱内出血也可见于血液病,如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5.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C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和(或)增殖性病变。本病好发于女性,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尿频、尿痛,下腹部及会阴部痛,伴有排尿困难和肉眼(或镜下)血尿。本病容易误诊,需与慢性膀胱炎、膀胱软斑病、间质性膀胱炎、化学性膀胱炎等鉴别。


      6.良性前列腺增生


    老年男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夜尿增多尤为明显)、渐进性排尿困难。由尿踌躇逐渐发展至排尿终末滴沥状态。梗阻加重达一定程度,排尿时不能排尽膀胱内全部尿液,出现膀胱残余尿。过多的残余尿可使膀胱失去收缩能力,逐渐发生尿潴留。体格检查∶直肠指诊多数患者可触及到增大的前列腺,表面光滑,质韧,有弹性,边缘清楚,中间沟变浅或消失。


      7.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尿频、尿急、排尿痛,会阴部坠胀痛。可发生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前列腺肿胀、压痛,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感或波动感。尿沉渣检查有白细胞增多,血液和(或)尿细菌培养阳性。


      8.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体检直肠指诊或检测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升高时进一步检查被发现。前列腺癌可以表现为下尿路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或尿失禁。


      9.尿道狭窄


      (1)先天性尿道狭窄系先天性畸形或发育障碍。如先天性尿道外口狭窄、尿道瓣膜、精阜肥大等。其中以先天性尿道瓣膜相对较为多见。发生在前尿道的先天性尿道瓣膜,多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的尿道,瓣膜似声带样后尿道的先天性尿道瓣膜一般分为3型I型,瓣膜起于精阜远端,止于尿道侧壁上,瓣膜一般为2条,中间呈裂缝状Ⅱ型,瓣膜起于精阜近端,向上、向外,止于膀胱颈部Ⅲ型,环状瓣膜位于精阜的近端或远端,瓣膜呈膈膜样,中间有小孔。


      (2)炎症性尿道狭窄包括淋病和结核反复发炎所致的尿道外口及阴茎部尿道狭窄,尿道结石嵌顿、取石后或保留导尿管不当所致的炎症性尿道狭窄。


      (3)外伤性尿道狭窄此为最常见的后天性尿道狭窄,多因尿道损伤严重,初期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所致。


    10.尿道结石


    临床上发生于尿道的结石多来自于其上的泌尿系统,尿道结石的主要表现为疼痛、排尿困难、血尿及尿道分泌物。检查可见尿道压痛及硬结。


      11.尿道肿瘤


      (1)男性尿道肿瘤:良性肿瘤,如尿道息肉、尿道乳头状瘤,均可表现出排尿困难和血尿,恶性肿瘤,如尿道癌(常见的为鳞状细胞癌)多生长在尿道球膜部,临床表现为尿道梗阻症状,尿道滴血、尿道血性或脓性分泌物。


      (2)女性尿道肿瘤:良性以尿道息肉、平滑肌瘤及肉阜较多,可出现一定程度的排尿困难恶性的尿道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尿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伴有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触及尿道肿物。


      12.下尿路感染


      (1)细菌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糖,严重时可伴有排尿困难。检查可见尿液浑浊。


      (2)尿道炎


      ①淋菌性尿道炎∶临床表现以尿道刺激症状为主,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或排尿困难,有时可出现血尿。检查可见尿道口黏膜红肿,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呈急性炎症反应。


      ②非淋菌性尿道炎(病原体以沙眼衣原体或支原体为主)∶表现为尿道刺痒,尿痛和分泌少量白色稀薄液体。本病的发病率较淋菌性高,在性传播性疾病中占第一位。


      13.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并非少见。脊髓损伤后不仅会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的感觉与运动障碍,表现出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瘫痪,而且还会引发出各种并发症。泌尿系统并发症较为多见,由于括约肌功能的丧失,患者常常表现出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甚至进一步导致尿路感染与尿路结石的发生。


      各种类型的神经源性膀胱也可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的脊髓损伤中见到。


    14.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尿道功能失常,由此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的疾病总称;也可以说是由于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疾病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又称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


    15.药物


    见于阿托品中毒、麻醉药物等。

  • 诊断

    一、确认是否为排尿困难


    1.排尿困难的病史采集


      (1)询问下腹、会阴区绞痛史,了解结石存在与否。


      (2)询问排尿困难发生的速度和病程前列腺疾患起病缓慢,病程长,而后尿道出血、脓肿则速度快、病程短。


      (3)了解月经和妊娠情况,以便确定妇科和产科情况引起的排尿困难。(4)询问糖尿病史、脊柱外伤史及神经精神疾病史等。


      2.排尿困难的临床表现


    排尿困难是指排尿不畅、排尿费力。其临床表现除了相关的原发疾病的临床表现之外,就排尿困难而言,主要表现如下。


      (1)早期(尿路梗阻轻度)∶排尿迟缓(即排尿的开始时间延迟现象)称为尿踌躇,又称尿等待。正常情况下,排尿应在尿道括约肌松弛后1秒钟内即开始,若超过1秒钟即为尿踌躇。排尿困难者有时这段时间可延迟数秒甚至数分钟。这种尿踌躇的发生,除了因排尿困难之外,偶尔也会因情绪不稳定或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出现。


      (2)后期(尿路梗阻重度):排尿费力加重,且排出的尿液射程短、尿线细,时有尿流中断;再严重时会出现尿后滴沥状态,造成内裤污染;最后则进入慢性尿潴留阶段。


      (3)合并症∶长期处于排尿困难状态,容易导致合并感染、结石形成、血尿等。另外由于长期排尿时需要增加负压,还可引发腹股沟疝、脱肛或内痔等与腹压增高相关的疾病。


    3.排尿困难的体格检


    查肛门指诊可确定前列腺的大小、质地、表面光滑度、触痛以及前列腺的肿瘤。


      尿道外口视诊可观察尿道外口位置与大小有无异常。尿道触诊可发现尿道结石或异物。


    4.排尿困难的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及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对诊断前列腺炎十分重要。


      5.排尿困难的器械检查


    膀胱镜检查对膀胱颈部狭窄、结石、肿瘤诊断有帮助。x线检查对隐性脊柱裂的发现和脊柱外伤有帮助。


      超声检查对诊断前列腺疾患有帮助,亦可确定膀胱内尿潴留情况。


      6.尿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是最有效、最精确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尿的功能、机制和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1)尿流率测定∶尿流率是指每秒钟排出的尿液流量。测定尿流率可以采用简便方法,以秒表计算时间,用容器计算排出尿量即可。测定尿流率时,排尿量必须超过150ml。一般认为,如果最大尿流率<15ml/s,说明排尿不畅;若<10ml/s,说明尿路梗阻严重,必须治疗。因为尿流率不恒定,切忌一次测定结果下结论,重复检查是必要的。


      (2)NIDOC970C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仪∶据了解,目前国内最先进的NIDOC970C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仪,可以用于膀胱及下尿路功能的诊断思路,明确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的确切病因。


      二、引发排尿困难的原发病判定


      排尿困难的常见原发病∶①男性多见于前列腺增生症和尿道狭窄;②女性多见于膀胱颈硬化症或心理因素所致③儿童则可能与神经源性膀胱和后尿道瓣膜有关。

  • 治疗原则

    原则:解除病因,恢复正常排尿。


      1.解除病因 有时难以立即实现,则应将恢复正常排尿放在首位。


    2.恢复正常排尿多采用对症处理


    1)因炎症引起者,给予抗炎治疗;


    (2)因慢性尿道狭窄引起者,予以尿道扩张;


    (3)因血尿凝血块引起者,予以尿道冲洗;


      (4)因药物引起者,停止用药,必要时给予拮抗剂;


    (5)因前列腺增生引起者,手术前可服用雌激素缓解症状。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