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增多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或某一类型的白细胞绝对数超过正常数值。单以白细胞总数增多作为异常指标的临床意义不大,必须明确系何种白细胞增多才具有协助疾病诊断的价值。各种白细胞增多中,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成人外周血白细胞参考值范围是(4~10)×109/L。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嗜酸粒细胞占(0.5~5)%,嗜碱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
1.骨髓中性粒细胞过度增生与释放
中性粒细胞源自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正常情况下,从祖细胞发育至成熟粒细胞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或称为“池”。在骨髓内,包括增殖池(含原始、早幼和中幼粒细胞)、成熟池(含已趋成熟而无增殖能力的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及储存池(含部分杆状核和全部分叶核粒细胞)。储存池的粒细胞一般仅约5%释放入外周血。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约半数存在于血循环中,构成循环池。其余则附着于微血管内壁,构成边缘池。循环池和边缘池在数量上保持平衡并可以互换。另外,血液中少数粒细胞可以进入肺,口腔,胃、肠道,肝和脾等组织内,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或经黏膜排除。粒细胞的生成与丧失维持着动态平衡,以使外周血粒细胞数基本稳定。一旦有某些病因促使粒细胞增多与成熟,贮存与释放,或促使由边缘池向循环池转移时,即可使外周血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创伤、应激状态、急性中毒和组织坏死等、使粒细胞进入病变组织增多,可刺激贮存池内的粒细胞释放人血。处于应急状态的机体分泌肾上腺素增加,也加速骨髓粒细胞的释放。②上述因素和剧烈运动,还可以使边缘池中的粒细胞转移到循环池,引起粒细胞计数的暂时增加。③急性与慢性感染或其他炎症过程,肿瘤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可使巨噬细胞产生μ-1和肿瘤坏死因子,并活化T淋巴细胞,刺激基质细胞产生大量GM-CSF和G-CSF,促进粒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扩大了增殖池和贮存池,因而释入外周血液的粒细胞增加。④急性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由于粒系恶性增生而致异常粒细胞增多。
2.骨髓外造血可致粒细胞增多
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内纤维母细胞大量增生,胶原纤维沉淀,影响骨髓正常造血,致使肝、脾和淋巴组织替代性地恢复胎儿时期原有的造血功能。但由于髓外造血缺乏释放调节机制,因而在外周血成熟粒细胞轻度增多的同时,还可见到幼粒和幼红细胞。严重溶血时,因骨髓造血不足以代偿红细胞的过度破坏,也可以引起骨髓外造血。
3.免疫反应致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增多
机体受抗原刺激,免疫活性细胞被白介素-2(IL-2)及白介素-3(IL-3),以及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激活,促使T或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因而于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或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时,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或浆细胞增多。
4.过敏反应可见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胞质内的颗粒富含组胺和慢反应物质,参与即刻过敏反应,并在细胞介导的过敏反应中也有一定作用。一旦与某些致敏原接触,嗜碱性粒细胞通过脱颗粒,可以见释放大量组胺,使机体发生即刻过敏反应。故在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或对某些药物、食物产生过敏反应时,可见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某些感染可致单核细胞增多
骨髓中的单核系租细胞经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发育成为成熟单核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有抗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细胞内病原体,如分支杆菌、布氏杆菌、沙门菌、隐球菌、疟原虫等有吞噬、杀灭作用,还可清除破损细胞,并参与组织修复。在活动性结核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多种急性感染的恢复期等,由于严重感染及抗原刺激,可以促使未成熟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分裂、增殖,因而临床上常见到单核细胞增多。
6.白细胞恶性增生所致的白细胞增多
多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由于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不受正常造血机制的调控,致使其在造血器官内过度增殖并大量释放入血。加之该类细胞的分化成熟障碍,造成其在血液中滞留过久,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并见幼稚细胞。
7.骨髓增生性疾病和骨髓转移癌致白细胞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属于原因未明的克隆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除分别有红细胞或血小板显著增多外,常同时伴有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增多。部分病例还可见异常染色体核型,故又认为是多能干细胞性疾病。骨髓转移瘤时,骨髓的癌细胞浸润可将正常血细胞排挤入血,致外周血白细胞增多,甚至可见幼稚细胞。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感染∶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所致者;杆菌感染中的大肠埃希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远比细菌感染少见。隐袭性起病和引起脾大的细菌感染,如伤寒和布鲁杆菌感染常无中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正比,有化脓现象则增多更为明显,甚至会引起类白血病反应,其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7L,部分患者会出现幼稚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多见)。
(2)理化因素∶化学品(铅、汞、砷、苯及其微生物中毒)、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集落刺激因子、肾上腺素)、物理损伤(冷、热、运动、抽搐、烧伤、创伤、电休克、中暑等)。
(3)肿瘤∶胰腺癌、胃癌、肺癌、肾癌、乳腺癌、黑色素瘤、恶性淋巴瘤等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4)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因各自疾病性质的不同而出现不同阶段的幼稚细胞增多或病态造血。
(5)非恶性血液病∶急性溶血性贫血、输血反应、脾切除术后、骨髓功能衰竭恢复期等。(6)风湿病和免疫相关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急性风湿热、血管炎、肌炎、结肠炎、胰腺炎、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过敏反应、Sweet综合征等。
(7)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子痫、妊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危象、尿毒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8)其他∶痛风、组织坏死、心肌梗死、妊娠、剥脱性皮炎、严重缺氧、急性失血、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1)感染性疾病。
(2)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等。
(3)非寄生虫感染∶球孢子菌病、婴儿衣原体肺炎等。
(4)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药物过敏等。
(5)血液系统疾病∶霍奇金、恶性贫血、CM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术后。
(6)消化系统疾病嗜酸细胞性胃肠炎、过敏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7)过敏性肺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肺嗜酸细胞增多症等。
(8)结缔组织病∶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
(9)皮肤病∶皮炎、皮疹、牛皮癣等。
(10)细胞因子治疗反应∶白细胞介素-2(ⅡL-2)、集落细胞刺激因子(GM-CSF)等。
(11)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透析、急性胰腺炎、Addison病、垂体功能减退等。
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
较少见,除嗜碱性粒细胞性病白血病时明显增多并可见幼稚嗜碱性粒细胞外,其他病因导致的多为轻、中度增多。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药物、食物及吸入性肺炎,红斑,荨麻疹。
(2)肿瘤性疾患∶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及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恶性实体瘤。
(3)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
(4)内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5)感染性疾病∶水痘,流感,天花,结核病。
(6)其他铁缺乏症。
四、淋巴细胞增多
(1)引起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超过15×107L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百日咳、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引起淋巴细胞轻、中度增多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①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布氏杆菌病;
②结核病、伤寒、梅毒;
③肿瘤霍奇金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骨髓纤维化
④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慢性期、过敏反应等。
五、单核细胞增多
(1)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此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下降,单核细胞可以增加。
(2)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布氏杆菌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等。
(3)寄生虫感染恢复期如黑热病、疟疾等。
一、中性粒细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 在剧烈运动、高度紧张、过度激动等生理情况下,神经内分泌因素促使细R重新分布,其中主要为神经递质单胺类的肾上腺素等分泌过多,促使边缘池白细胞向循环池转移,粒细胞进入组织也减少,致使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生理因素所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有诱发因素可寻而缺乏感染等病理原因,并且往往是暂时的一过性增高,程度也较轻。
2.药源性增多 某些药物,如抗感染类(青霉素类、呋喃类等)、抗寄生虫类(枸橼酸呱毗嗪等)、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碳酸锂等)、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类、去甲肾上腺类等)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总数增多,其所以增多,或由于变态反应,或促进了粒细胞的成熟与释放。粒细胞增多,一般无细胞形态改变,停药后白细胞数可以恢复正常。
3.感染性增多 感染性疾病时,白细胞增多主要是由于贮存池甚或成熟池内的中性粒细胞加快释放入血,以适应抗感染所需。除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增多外,常伴有中性粒细胞的核左移,并可有中毒颗粒、空泡性改变。感染的病原体可以为细菌、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寄生虫。具体的感染病种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加以落实。
4.非感染性疾病 此类中性粒细胞增多存在明确肺感染诱因,一旦该因素去除,血常规可恢复正常。
(1)严重组织损伤、出血、坏死、溶血∶如大面积创伤、烧伤、急性心肌梗死、肺梗死、重症肝炎、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异位妊娠破裂、空腔脏器穿孔、消化道大出血、肝脾破裂、颅内出血、急性溶血等。
(2)各种中毒∶如各类毒物或药物中毒及代谢产物体内蓄积中毒(如严重酸中毒、尿毒症、妊娠高血压和痛风等)。
(3)内环境紊乱∶如严重脱水和低血糖反应等。单纯因此所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紊乱纠正后血常规迅速恢复正常。
(4)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及结缔组织病、变态反应性疾病、青霉素过敏、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5.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血液 病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常伴有形态异常和幼稚细胞出现。晚期肝瘤除继发感染外,尚可有组织坏死、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中毒颗粒及空泡变化。骨髓转移癌可因为造血组织占位性病变致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白血病的中性粒细胞增多应与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6.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疾病
(1)Sweal综合征(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颜面、颈部及四肢可见不对称的暗红色痛性红斑、隆起、质硬、有触痛,伴发热、乏力、关节酸痛。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至(15~20)×109/L,中性粒细胞可占80%~90%,应注意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相鉴别。本病约有10%发展为白血病。
(2)Down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21三体综合征,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相对增多,分叶少且呈核左移。新生儿在感染时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常在1~2年后出现真正的白血病。
(3)良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见于各年龄组,仅少数病例有乏力、头晕。外周血白细胞轻、中度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无异常形态和毒性改变,骨髓可能见到粒细胞系统增生。病程长但无明确病因可寻,也不转为白血病。应与有家族史的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相鉴别。
(4)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为(14~164)×109/L。患者肝、脾肿大,碱性磷酸酶增高,有Gaucher样组织细胞。中性粒细胞有移动缺陷如肌动蛋白功能异常或表面糖蛋白缺乏。影响中性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的功能时,均可有循环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增多。本病无特殊临床表现,无须治疗。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又称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原因不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种脏器受累,预后较差的综合征。HE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为(10~30)×109/L,经常低于25×109/L,部分可高达50×109/L,骨髓象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伴核左移。本病预后差,平均生存期仅为9个月左右,3年存活率为12%左右。
2.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主要包括急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细胞增多症、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M4EO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T淋巴细胞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这组疾病均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主要靠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来诊断。
3.寄生虫病 是嗜酸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常引起中至重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本病的诊断注意以下几点∶①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伴哮喘发作、移位性肺炎、肝肿大等,应考虑蝈虫蚴移行症的可能;②皮下结节或包块可能为肺吸虫的突出征象;③疫区生活史;④皮内试验和补体结合实验阳性,以上几点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4.变态反应性疾病 包括枯草热、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血清病、变态反应性血管炎等为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在这些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呈轻至重度增多,一般为(0.6~2.0)×109/L,患者的痰、鼻黏膜的黏液中可见夏科-莱登晶体(是由大量的嗜酸性细胞脱颗粒结晶形成的一种嗜酸性的、双锥体晶体),有助于诊断。
5.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这是一组并不少见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常与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但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特点是咳嗽、胸闷、气急。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X线检查肺部有斑片云雾状的散在或游走性浸润灶和肺组织活检示嗜酸粒细胞增多为其诊断要点。
6.其他 胃肠道疾病、皮肤病、结缔组织病也会伴有一定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诊断及治疗均以原发病为主。另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有1/3可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可初选原因不明的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粒细胞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常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一些使用细胞因子治疗如IL-2、LAK细胞、DM-CSF后亦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为骨髓粒系定向干细胞分化成熟而来,正常人血片中通常见不到,一般在外周血中占白细胞总数的1%(0.1×109/L)以下。
1.过敏性疾病 其特点为有过敏史或过敏反应等临床表现,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形态正常。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慢性期更明显,外周血和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可占白细胞总数的20%。
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嗜碱性粒细胞可占白细胞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甚至超过60%,且骨髓中可见原始粒细胞与嗜碱性早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颗粒有时难以区别。前者用甲苯胺蓝或闪光蓝染色呈强阳性反应,可资鉴别。
四、淋巴细胞增多
成人外周血的淋巴细胞正常值为20%~40%,绝对值为(1.5~4.0)×109/L。其数目轻、中度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结核病等过敏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和肾上腺功能不全等病理情况。淋巴细胞显著增多伴有形态异常,则需考虑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急性单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以及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则发生于淋巴瘤的基础之上,结合活体组织检查不难诊断。
五、浆细胞增多
浆细胞是骨髓依赖性B淋巴细胞的受体在抗原刺激后经增殖、成熟而形成的具有分泌免疫球蛋白能力的终末细胞。正常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浆细胞。在正常骨髓穿刺标本中浆细胞占有核细胞的平均比例不超过2%;但在受抗原刺激后,外周血中则可见到不同数量的浆细胞。另外,浆细胞的恶性增生也可致外周血浆细胞或浆细胞样恶性细胞增多,主要为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可有典型的多发性穿凿性骨损伤X线征象,尤以头颅、骨盆和肋骨最常见。血浆球蛋白增高,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异常,可有红细胞凝集,尿中本周蛋白阳性等,骨髓象可见骨髓瘤细胞,结合临床表现可资与少见浆细胞白血病鉴别。
六、单核细胞增多
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的3%~8%。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布氏杆菌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及斑疹伤寒等细菌感染,疟疾、黑热病,以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且可有幼稚单核细胞出现,即伴随有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常伴有明显贫血、出血,外周血及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增高达30%以上,红系、粒系受抑,抗结核治疗无效。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网状细胞瘤时,单核细胞显著增多,且有形态异常或幼稚单核细胞出现。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原始、幼稚单核细胞在形态上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早幼粒细胞相似,其鉴别主要依据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和氟化钠抑制试验,或作特异性酯酶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单核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酶活性能被氟化钠抑制。氯醋酸AS-D萘酚染色呈阴性反应。而急性早有粒细胞白血病的粒细胞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或弱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氯醋酸AS-D萘酚染色呈强阳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注损伤和梗死等。嗜酸、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多亦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以原发病的临床表现为主。
引起白细胞增多的疾病众多,首先要根据本病史,确定是哪种病因后再确定白细胞种类,采取相应的检查手段,以明确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1.感染性白细胞增多 患者常有发热,部分有畏寒、寒战。化脓性细菌性感染时,NAP活性及积分值均显著升高,常见感染性疾病有化脓性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胆囊炎、肝脓肿、肾盂肾炎、败血症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等。通过体格检查、脑脊液检查、X线胸片、痰培养、肝胆B超检查、尿常规及尿培养、血培养可明确诊断,对部分患者可作出病原学诊断。
2.组织损伤及坏死 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诊断不难。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典型改变及心肌酶谱异常可作出定性和定位诊断。
3.急性溶血
4.急性失血 外出血(如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不难。内出血,如肝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早期诊断困难,可根据外伤史、停经史、血压改变,必要时通过腹腔穿刺及后穹窿穿刺加以确诊。
5.急性中毒 药物中毒有服药史,必要时进行尿液毒物鉴定可明确诊断毒蕈和有机磷中毒,常有食用野蘑菇或服毒史。有机磷农药中毒者,临床上有毒蕈碱和烟碱样症状,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有助诊断,尿毒症酸中毒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根据肾功能、血糖、血酮体测定及血气分析等,诊断并无困难。
6.恶性肿瘤 肿瘤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病理诊断仍是其确诊的金标准。对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诊断则以MICM为主。
主要是针对引起白细胞增多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①细菌性感染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治疗,早期可加用抗病毒药物②溶血处理参考溶血处理内容③消化道出血、内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中毒及恶性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升高,以治疗原发病为主。